資本主義的兩大問題

在一個所謂純資本主義的環境,薪酬和稅率永遠是爭議的題目。很多人振振有詞地說:“市場機制是最好的監督工具,政府最好不要或至少要有節制的管制,才能讓市場經濟發揮到極致,促使經濟不斷發展”,這種說法至少有兩個缺失;市場有許多層面,尤其是現代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往往離第一線市場越遠,所謂市場機制根本不存在。譬如你開一家牛肉麵攤,你比別人賣的貴十元,除非你煮的牛肉麵比人家的食材料足,味道也很鮮美,不然很快就會門可羅雀。這時候市場的脈動是第一手的,非常直接和明顯。但是一家跨國公司,市場遍佈全球,那麼高層的主管是很難接觸到第一手市場訊息的,對於市場動脈的感受就只能靠呈送過來的文字和數字報告。要能夠把握到“真象”往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判斷能力,否則很難作正確的決定,這也是為什麼跨國公司的一級主管責任很大,酬勞也相對的可以偏高。但是近年來歐美企業主管的薪資不僅僅是偏高,而是到了天文數字,完全不合理。尤其是許多退場條款也完全偏向高層主管,不論公司虧本或是賺錢,好歹都有錢拿。

另外一個缺失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實行管理權和所有權分開制,所有權分散於小額投資人,根本無法保障自已的權利,公司的日常經營操在管理高層手中,重大決策則由少數大股東和管理階層共同決定。公司大部分股東的利益往往排在第二位,甚至常常棄之不顧。所以名義上是民營,實際和國營企業沒有什麼兩樣,都是由少數人操控。國營者還往往有上級機關或立法機關行監管責任,反而民營公司的董事會和管理階層,尤其是兩者沆瀏一氣,那麼幾乎是“無法無天”沒人管得了。大型企業如大到像通用汽車公司、波音飛機公司、花旗銀行、梅林投資銀行,如果放任讓它們自由經營,沒有管制和監督,還不如國營化,讓全民共有。國營只要做好監管機制,其效果可能不比民營好,但是至少不會出大皮漏。因為企業大到一定程度,事實上和國營企業就員工的心態而言沒有什麼差別,橫豎都是“吃公家”的,而且國營企業的員工可能多少有“為國為民”的意識,那麼大企業的工作人員除了第一代也許會效忠於創業人,到了第二代和第三代,他們在想是為誰打拼呢?

任何國家初設現代化稅制時,一定都抱著公正,公平的心態。希望國民都能得到平等待遇,共同繳稅維持政府的服務,某種程度這是一種社會契約觀念,將國民和政府之間建立一種雇傭關係。這種關係如果行之有年,它會產生一些副作用,因為透過稅制建立的政府和人民關係,漸漸地那種群體觀念或者愛國情操會變成慣性的合約思維。再加上立法者最喜歡修改稅法,有事沒事都會訂出一些修改或甚至許多新稅法,而且越修越繁複,弄得厚厚一本稅法,前後矛盾多多,漏洞百出,結果是給稅法會計師帶來無限商機,但對老百姓而言,則是越修越糊塗,越修越不公平,這不僅是貧富不勻的不公平,其實是讓懂得鑽漏洞,會搞“節稅者”佔便宜。不信你拿歐巴馬最初提名的財長和衛生和公眾服務部長為例,如果不是他們被提名入閣,被人用放大鏡檢視他們的稅報,他們的“漏稅”問題恐怕永遠不會曝光。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美國稅制其實是很有問題的,因為事情越搞越複雜,到頭來人人陷入迷惘中,搞得美國社會所標榜的“公平、正義、自由、平等”只是一句口號和表像,骨子裡實體的質變敗壞到了什麼程度沒有人能弄得清楚,這才是美國今日的危機,可怕的是連毛病出在那裡,沒有人可意簡言賅地呈現出來,那就別提對症下藥了!

二十世紀以來,世界有些國家開始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試驗:也就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兩大政治陣營的角力。其實這兩種主義的理論基礎都源自於十八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產生的迅速經濟發展所啟示的政經學說,相對於農業經濟下的封建制度和政教合一制度可說是新興的,沒有過去經驗可做憑藉,所以說是試驗性質的。特別是共產主義,在資本主義實行不到一個世紀的時候,抓著幾個重大的缺失,匆忙得出診斷,提出一些很有問題的解決方式。並且後來在工業相對落後的俄國和東歐地區,工業處於萌芽階段的中國、北韓、越南和古巴革命式的強制實行,完全違背馬克思認定共產主義的實行是資本主義產生分配不勻,資方和勞工劇烈衝突以後的結果,不應該從農業社會形態直接跳躍到共產制度。這是不是早已預測,由俄國領頭的社會主義試驗,本來就是一種不成熟的行為,代表科技,文藝從現代文明角度都落後的地區的一種掙扎和反動,註定要失敗的。

另外一方面資本主義的實行也不過是兩百年的事,其中的許多問題和缺失也都要經過大大小小十多次的經濟衰退而曝露出來。特別是1929年的大蕭條和2008年的大衰退更是逼使資本主義的“先進國家”不斷檢討和大刀闊斧的改革才能渡過難關(2008年的危機尚未過去)。所以資本主義和其附帶價值,美式民主和自由並不是如其信奉者所深信的是世界標準所在,是世界救星。

以上兩個陣營的一個瓦解和另一個遭逢巨大困境,都指向一個很明顯的道理:大家要澈底覺醒,要意識到任何意識型態都不能教條化、宗教化,隨時都應該檢討當前的問題,理解科技最新的發展,尋求新的詮釋和領悟,調整政經措施。




本文載自 消逝中的美國霸權 (商訊文化出版/張光華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