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b-4‧現代化才是重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4‧現代化才是重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現代化過程的考量

中國醫學自古以植物調理為基礎,有時也會以動物和有機物搭配,而且經過幾千年的試驗和經驗累積,有其實用價值和許多寶藏,但是從前行醫者沒有細菌學、病理學、解剖學的觀念,所以許多過程缺乏現代科學的嚴謹測驗和可複製性,對於藥物的成份,化學結構等知識欠缺,靠的是經驗值,稱不上科學。

日本經濟的未來

日本在戰後廢墟中建立起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被中國超過),其中因素當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外在因素是兩個戰爭:韓戰和越戰。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為了應付急切的軍需物資,將許多貨品直接用“加工”方式(OEM) 在日本生產,這樣不必老遠從美國本土運輸過來。一方面美國國防部可以節省生產成本,讓日本戰後失業的大批勞工很快有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因為許多廠房是平地建起,機器設備全是新設計的,生產效率奇高,這個從鋼鐵生產最為顯著。日本的新鋼鐵工廠一下子就把美國匹茲堡(Pittsburg)老舊工廠比下去了,促使美國大批工廠倒閉,一直到數十年後才得翻身(美國新工廠又贏過了日本的舊廠,但是後來又輸给了中國)隔了十多年美國又忙於參加越戰(1965-1972),更高檔的軍需產品交由日本生產(低檔的則交由四小龍生產,特別是台、韓),日本工業不僅僅停留在來料加工,而進一步參與設計,尤其是電子和汽車等重工業也能有所發展。剛好到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原本被美國看不起的日本小型車(坐起來不舒適又不經撞)突然因為省油而開始進入了美國市場。台灣也在這個時候分包一些日本的“加工”,而開始從手工藝品出口進入工業產品“加工”的時代。
(如戰後的日本,後來的台、韓、香港、新加坡的四小龍)有許多好處。首先工廠機器設備可用二手貨,成本很低,即便用新設備,效能也較高。生產線的運作和管理原就是現成的,設計圖案也是完備的,加工者只要依樣畫葫蘆就好了。更重要的是消費市場是既定的,用不著大量投資開發市場,幾乎任何生產投資都得以保證,風險不大。這種工業化過程只要短短二、三十年便可達到一定的程度,這是一種壓縮式的經濟發展,過程簡化了許多。但是這種模式也必須有一些先決條件,最重要的是勞工教育水平要達到中學的程度,當地政府要能提供基礎建設和相當的行政效能,要有持續二十年以上的和平局面,任何小動亂都會扼殺經濟發展的契機。

中國產業面臨的四大挑戰

值此兩岸交流有了大進展的時候,大家的注意力大多放在三通、觀光、房地產和投資等項目,對於中國大陸產業環境的變化,其產業轉型的情況和中國整體經濟對世界的影響,特別是其製造業從單純加工,逐漸有許多業者變為跨國公司,大有全面挑戰美、日、歐等國的跨國企業霸權地位的趨勢,我們不但在台灣一般媒體上看不見任何有意義的報導,甚至於社會其他部門也很少有深入的分析和探討。某些高科技和傳統製造業,因為我們掌握國際行銷管道加上累積的技術經驗而略佔優勢之外,其他如技術創新,大陸市場經銷,世界性品牌的建立都遠遠落後,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台灣產業不但很難繼續在加工技術、國際行銷領先下去,而且更難在創意創新,市場掌握等方面占一席之地,搞不好連獨立營運都將受到威脅。

產業轉型中國企業「成本創新」之運作

中國企業從廉價加工到高科技產品的製造,從純製造業經過工藝、設計、研發而進入某些企業的領導地位,進一步樹立品牌,直接參與銷售和售後服務,這種不僅是量的增漲、質的改進,而且是經營模式的創新,成功轉型為許多產業的翹楚,呈現無窮潛力的可怕競爭對手,這些龍的傳人,他們是怎麼做到的,而這一切背後因素又是什麼? 讓我們先就其內在因素說起︰

中國企業怎麼克服障礙進入國際市場

儘管中國「國有民營」企業具備一定的優勢,但是一旦進入國際市場和其他先進跨國公司競爭,便面臨一些重大缺陷;譬如對海外市場和客戶的陌生,沒有銷售網,沒有知名度高的品牌,專屬科技(proprietary technology)的不足,全面能力的局限性,缺乏經營管理的深度(尤其是能派駐海外的經理人才的缺乏)

四個案例看成本創新的運作

「成本創新」(cost innovation)究竟怎麼被一些中國企業所運作的,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有句俗話︰「窮則變,變則通」,因為中國本來是一窮二白,替外資或海外公司加工(OEM)雖然可以迅速促成工業起飛,但是要想更上一層樓變為設計加工(ODM)甚至自產就得動腦筋從戰略和戰術各方面尋找創新和突破點。

台灣面對中國產業轉型是參與還是逃避

國際間流傳著一個說法,中國許多跨國公司用的是中共過去的戰略和戰術,才能如此迅速地從一無所有做到傲視群雄。譬如先是用人海戰術,以大量低薪工人建立加工業,等到有了相當的技術水準和生產經驗,便以國內和第三世界市場為起點,累積銷售和售後服務等經驗,然後設法進入歐美市場,此所謂「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而戰術方法則是以遊擊戰和挖牆角的做法,有耐心地逐步攻略各先進國家的核心市場。這種分析某種程度有其事實根據和理論基礎,但是據此即認為中國企業都是依此一大策略(grand strategy )行事,那未免太高估對岸的經濟規劃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