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當前經濟危機的面紗《消逝中的美國霸權》

內文精華 (商訊文化出版,各大書店和網站有售)
華爾街五家投資銀行(高盛、摩根史坦利、美林、李曼和培爾斯登)素來是金融從業人員企求的夢幻國度,近年來醉心於衍生性商品,卻引爆了金融界百年難見的浩刧,連鎖的震撼效應,讓全世界的經濟衰退。有人就把這次經濟危機的禍首,直指美國大叔。

自序

我不是經濟學家,所以才敢在此時提出對世界經濟衰退,特別是美國問題的一些看法,否則我必然陷入經濟學“派系”之爭,會像隻老狗追逐著自己的尾巴在那裡打轉。經濟學從人類學術史的光譜來看,算是一門新興學問。現代經濟學的創始者之一 亞當、史密斯在1748年回母校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教授的是邏輯學和道德哲學,那個年代還沒有經濟學這個科目。後來到了19世紀,經濟學不過是哲學的一支,直到1903年,英國劍橋大學才把經濟學從“道德科學”中分隔開來,成為一門獨立的科系。後來隨之工商急速發展而變成社會學科中的顯學,因為它可以導引整個國家甚至全球的經濟發展和走勢,直接影響大眾的切身福祉。正因為如此,經濟學為了建立自己的權威,不斷向統計學和數據模型(models)靠攏,認為循此可以解釋和指導人類的經濟活動。

前言

自從2008924日華爾街李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投資銀行宣佈倒閉,向紐約聯邦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全面歇業清理財產,正式走入歷史,不但引起華爾街的金融系統鎔毀(melt down),而且造成經濟大衰退以及全世界數以兆計美元的經濟損失,大家禁不住要問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美國金融風暴源自於消費經濟的偏差

華爾街這次的金融系統鎔毀,對全球經濟的損害,其背後的原因和問題是相當複雜的。剛開始時大家以為這不過是華爾街的幾家投資銀行「茶壺裡的風暴」,五大投資銀行為首的一些金融機構為了謀求新的財路和暴利,推出財務槓桿式的衍生商品(derivatives),特別是房貸股票化,加大物業貸款額度,虛創紙上財富,刺激美國房地產在消費物價指數(CPI)停滯狀態下,十多年來增值2.5倍以上,間接促使美國大眾不正常的消費。根據一些經濟學家的估計,美國人每年消費比其生產(包括服務業)的額度至少多出6%7%,十多年下來等於耗去一個年度的生產總值。以石油為例,其國內每年生產只有全球總量的4%,卻消耗全球四分之一的產量,難怪美國年年對外貿易逆差居高不下,政府預算赤字快速竄升(2008年達4,500億美元,2009年則將超過1.4),再加上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已花費1兆美元(每月繼續耗費最少一百億美元),其政府總債務已超過12兆美元。

始作俑者的美國該怎麼辦?

葛林斯班說:我錯了!我太相信華爾街的自律能力。

20081025日台北的中國時報有一篇報導,標題是:「智叟變經濟禍首,葛老:我錯了」,文章開頭的一段交待的一清二楚:「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前任主席葛林史班(Alan Greenspan)過去出席國會聽證會時總是無限風光,被奉為當代首席財經大師,隻字片語都能引起無限遐想。但美國眾議院“政府監督與改革委員會”23日的聽證會卻是另一番光景,82歲的睿智長老成了罪魁禍首,炮轟圍剿取代了同聲讚揚。

金融危機的背後成因

單從金融危機而追溯其背後成因,我們得從當代金融現代化說起,70年代初期尼克森執政時,為了應付美國貿易赤字和越戰龐大軍資,美國政府開始將美元脫離金本位(當時1盎士黃金固定為35美元的匯率行之有年),世界各國可以自由兌換貨幣,這一措施整個改變了世界金融市場,企業跨國貿易必須考慮匯率差額因素而採取一些保護行動。1972年有一位律師名為麥拉默(Leo Melamed)看出這種市場需求,於是在芝加哥期貨中心首次以貨幣為標的,仿效農產品期貨購買模式從事貨幣兌換商業行為,後來以貨幣為本位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均是直接起源於此。

美新政府應如何解困

美國帶頭引起的金融風暴和全球經濟衰退,能不能在新任的歐巴馬總統率領下,解決金融危機(也就是恢復信貸運作的問題)將美國經濟納入軌道,重新啟動向前行,現在還有待觀察。但是這裡面至少有三個層面須要仔細推敲:

金融風暴美國振興政策的檢討

拯救金融風暴和經濟大衰退,有點像一棟房屋失火了,眼前馬上要做的是先得滅火,美國前總統布希下臺前和現任歐巴馬上臺後到目前為止,美國政府所做的許多措施大部分屬於這種。譬如直接挹注資金給AIG保險公司,因為這家開創聯保次貸的世界第一大保險業者如果倒閉,勢必會拖挎好幾家大銀行,加深次貸的危害,引發全面信用崩潰,經濟必然陷入大蕭條。同理,美國政府也必須出面擔保Citibank為首的幾家大銀行,一面注入現金,一面信心喊話,避免30年代大兌擠的慘劇再發生。對於汽車業,面臨惡性倒閉將造成300萬以上失業人數,美國政府也不得不實質接管兩家汽車公司。除了投資現金,還要強迫GM和克萊斯勒執行管制式的破產(controlled bankruptcy procedure),然後將克萊斯勒交由義大利汽車公司飛雅特(Fiat Motor)經營,將GM重組為一個嶄新的公司,等於從頭做起。

經濟週期無可避免嗎?

現代資本主義發展,就用美國近一百年的發展可以做為典型範例,一直有所謂週期性的問題。在經濟發展往上衝了一陣子,必然要經過一段冷卻過程,否則就會有“過熱”的現象,可能導致經濟“出軌”。另外一方面,一國的經濟如果有兩季連續是負成長,那麼就歸類為所謂的recession,如果不用刺激消費,降低利率等措施就會惡化為大蕭條(depression)。但是經濟發展真的是這麼進行嗎?首先據以作成結論的數字真能準確反映人類所有的經濟活動嗎?那麼日本過去十五年,有好多次連續幾年產生負成長,為什麼就沒有變為大蕭條,其生產量還是維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那麼美國的成長率從來都是正數,這次因為金融危機一爆發,馬上就面臨大蕭條的危脅,可見用數字不能明確闡述人類的經濟活動,起碼現在的科技和累積的經驗還沒有辦法把經濟學定位為科學,許多時候1+1就是不等於2,社會的人文現象遠比一堆數字要複雜的多。

美國企業太過注重每季的ROI

美國企業是以每季的ROI(return on investment)衡量經營好壞,華爾街買賣股票的漲落也是每季以ROI為指標,譬如某公司的上季財報出爐,盈利每股可分到四分或12分,那麼股價肯定可以漲個0.5-5%,沒有盈利就可能會跌幾個百分點,於是美國企業界注意的是三個月的利潤,不要說三,五年太長,超過兩季已經是太長了。甚至經濟學家也以季為單位,如果GDP成長率連續兩季為負數,便可宣佈為經濟衰退(recession) ,政府財經主管就會大為緊張,趕快降低利率,放鬆銀根,好讓經濟復甦。全國上下如此注重季報表,那能顧慮到長遠的趨勢。

GDP無法標示許多經濟活動和人民福祉

人類的經濟活動不是用統計數字或者複雜的方程式可以表達清楚的,因為數字之外還有許多變數會影響經濟,就以各項資料而言,牽涉到搜集過程中,人為的操作份量太重,常常會被扭曲或遺漏,得到的結果可能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就拿GDP這項數字看,它的基本定義為全國國民和非國民在一國之內所有生產和服務的產值的總和,表面看起來這有什麼難,你只要將各地稅務機構的各種企業的季報表加以適度的調整便可得到一個較為可靠的數字,但是事情真這麼簡單嗎?首先GDP都是以美元為單位,在美國一塊美元就是一塊美元(有時也還要考慮物價因素和美鈔發行量等),如果人民幣換算成美元,這裡面就有匯率的問題。早年北京的中央政府發行人民幣規定四元換一美元,後來在80年代一口氣大升為8.4元換一美元,一夜之間匯率變動50%以上,而這過去三年人民幣又從8.4元降到現在6.8元,對美元足足升值21%左右。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那麼是不是中國的GDP成長什麼事都不要做,這三年以美元來表達是否就漲了21%?而且匯率的變動除了經濟因素如國際進出口貿易額的增減,還有很多非經濟因素包括各國政府的操縱(中央銀行的干預),國際間的動亂,一國國民的心理期待都會影響匯率,從而影響GDP的數字。

經濟發展應該取得平衡

經濟學裡通常分宏觀經濟(macroeconomics)和微觀經濟(microeconomics),前者是以整體和制高點,如失業率、通貨膨脹、貨幣發行,利率和產業趨勢為主題。後者是從具體活動如市場狀況、企業營運、消費趨勢、家庭收支等為元素。顯然的後者因為是第一手的情況,具體活動容易收集數位和資料,所以爭議較小,事情也容易看得清楚;前者則是牽涉的層面較廣泛,而且往往是間接和第二手資料,事情就較為複雜。而且這一類多半須要政府或特定組織(WTOUN、貿易協定、關稅局等)參與,對於某一項措施的影響和效果也不容易有定論。但是宏觀經濟往往影響微觀經濟甚巨,經常會左右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後果(不論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所以更應該受到我們的關切,起碼我們要有基本認識。

美國不但要反省還要內省

美國今天問題的核心是企業界和政府機構缺乏集體內省(collective introspection)的能力,不論當今的困難或者像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甚至9/11的挫折,或者對企業界領導的薪酬和教育訓練,都不能面對真象,從失敗中記取經驗。

資本主義的兩大問題

在一個所謂純資本主義的環境,薪酬和稅率永遠是爭議的題目。很多人振振有詞地說:“市場機制是最好的監督工具,政府最好不要或至少要有節制的管制,才能讓市場經濟發揮到極致,促使經濟不斷發展”,這種說法至少有兩個缺失;市場有許多層面,尤其是現代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往往離第一線市場越遠,所謂市場機制根本不存在。譬如你開一家牛肉麵攤,你比別人賣的貴十元,除非你煮的牛肉麵比人家的食材料足,味道也很鮮美,不然很快就會門可羅雀。這時候市場的脈動是第一手的,非常直接和明顯。但是一家跨國公司,市場遍佈全球,那麼高層的主管是很難接觸到第一手市場訊息的,對於市場動脈的感受就只能靠呈送過來的文字和數字報告。要能夠把握到“真象”往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判斷能力,否則很難作正確的決定,這也是為什麼跨國公司的一級主管責任很大,酬勞也相對的可以偏高。但是近年來歐美企業主管的薪資不僅僅是偏高,而是到了天文數字,完全不合理。尤其是許多退場條款也完全偏向高層主管,不論公司虧本或是賺錢,好歹都有錢拿。

金融界主管薪酬應否設限?

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是高階主管薪資和分紅問題,譬如去年Goldman Sachs3季猛賺30多億美元,根據它內部員工合約,2009年累積的薪資和獎金已達114億,而Citigroup的一個附屬單位,按照合同必須付給該單位主管赫爾(Andrew G. Hall)先生1億紅利,像這樣的“不合理”現象將不斷會重現。就算歐巴馬在財政部設了一個控管受援單位薪資的主管(被媒體戲稱為薪資沙皇),碰到這些棘手案例,往往也是束手無策。Goldman Sachs在大賺“國難財”的時候,趕緊歸還國庫100億救援金,企圖擺脫政府的緊箍咒,那麼Citigroup雖然還欠450億國家投資,但因公司間契約關係,這位赫爾大爺的紅利一個子也不能少。就算“沙皇”要上法庭打官司,財政部輸的機會比較大,到頭來歐巴馬政府也只有搖頭歎息,說聲:“沒辦法”(No,we can not)。但是除非美國經濟真的好起來,不然民間的反對聲浪會越來越大,逼使歐巴馬另尋更有效的解決之道。

美國談經濟復甦還太早了點

2009年第3季的GDP年成長率從負數變為正2.2%,有繼續升高趨勢,華爾街的股市也開始回升,Dow Jones指數已超過萬點,比起2009年初足足漲了50%多。更令人吃驚的是幾個月前頻臨破產的兩家銀行Citibank GroupGoldman Sachs紛紛報捷,轉虧為盈。尤其是後者在2009年第2季和第3季居然狂賺各30多億美元,破了它有史以來盈餘的紀錄。這些所謂“好消息”馬上轉換成對歐巴馬政府的肯定,原本要聯儲會主席Ben Bernanke下臺的聲浪稍為收斂,有人呼籲他繼續連任,而歐巴馬總統也終於首肯,對於財長Timothy Geithner的經驗不足的批評似乎也沒有前一陣子那麼猛烈了。

這是美國汽車工業大改造的時候了!

200812月臺北出版的商業週刊曾派出一個採訪團到美國的底特律市,結果他們返台以後寫了一篇報導,標題是「美國末日?」,為什麼去採訪美國汽車工業的危機,卻是用更悲觀和更驚悚的標題。很明顯的,記者團被他們看到的蕭條景像嚇到了。原來有兩百萬居民的汽車之都現在只剩一半人口不到,原來的繁榮街道現在卻是人去樓空,怎不教他們感概不已!他們用下面一段文字作為報導的引言:「十二月二日, 美國三大車廠為避免破產,再度赴華府為紆困請命。此時, 我們早已抵達這粉紅色凱迪拉克的故鄉:底特律。凱迪拉克,美國夢的象徵;底特律, 美國汽車製造業重鎮。這裡,有全世界第一條柏油路,全美第一座劇院,亨利、福特在此製造出人類的第一輛四輪汽車,還有百年車業龍頭通用汽車。如今,這座城卻空了。半世紀前,底特律人用雙手打造出財富,現在,他們卻用財富打造了一無所有。繁華落盡,美國夢褪色,美國的世界老大地位也面臨空前挑戰……」。但是不論如何感傷和無奈,危機總是要處理的。

華爾街的大老原來是個騙子:透視梅道夫傳奇的真象

就在華爾街金融風暴方興未艾的時候,紐約又發生一個投資理財的大詐欺案,一位在華爾街證券和投資界吒叱風雲多年,曾任紐約科技股票市場(NYSDAQ)主席的伯納德、梅道夫(Bernard Madoff 許多媒體翻譯為馬道夫, 其實美語發音應為梅道夫)突然向美國金管機構自首,宣稱以他命名的證券和投資公司周轉不靈,受害客戶投資總額高達650億美元以上,可能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詐騙案。他的手法是以代為投資理財為由,大量吸收資金,但是並沒有真正去投資而是用後來的資金支付客戶利息或本金,前後進行有二十多年,因為他每年準時支付10%以上的利息,而且如有人要求退股,數日之內支票即會寄到,所以梅道夫的聲譽日升,投資者或政府機構對他沒有懷疑,甚至在他認罪之後,還有很多人拒絕相信事情的真象,認定梅道夫是被誣衊的。

華爾街風暴都是MBAs的錯?

當華爾街發生危機以後,那些投資銀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量裁員,在紐約設有總部的金融界失業人數, 2007下半年開始根據初步估計已經超過15萬人。因為美國金融界一向是MBA的最大雇主,可以推測這次被解聘的MBA應該有數萬人,這真是一次MBA的大災難,讓一批批的“天之驕子”一下子被貶到了凡間。

現代化過程的考量

中國醫學自古以植物調理為基礎,有時也會以動物和有機物搭配,而且經過幾千年的試驗和經驗累積,有其實用價值和許多寶藏,但是從前行醫者沒有細菌學、病理學、解剖學的觀念,所以許多過程缺乏現代科學的嚴謹測驗和可複製性,對於藥物的成份,化學結構等知識欠缺,靠的是經驗值,稱不上科學。

日本經濟的未來

日本在戰後廢墟中建立起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被中國超過),其中因素當然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外在因素是兩個戰爭:韓戰和越戰。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為了應付急切的軍需物資,將許多貨品直接用“加工”方式(OEM) 在日本生產,這樣不必老遠從美國本土運輸過來。一方面美國國防部可以節省生產成本,讓日本戰後失業的大批勞工很快有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因為許多廠房是平地建起,機器設備全是新設計的,生產效率奇高,這個從鋼鐵生產最為顯著。日本的新鋼鐵工廠一下子就把美國匹茲堡(Pittsburg)老舊工廠比下去了,促使美國大批工廠倒閉,一直到數十年後才得翻身(美國新工廠又贏過了日本的舊廠,但是後來又輸给了中國)隔了十多年美國又忙於參加越戰(1965-1972),更高檔的軍需產品交由日本生產(低檔的則交由四小龍生產,特別是台、韓),日本工業不僅僅停留在來料加工,而進一步參與設計,尤其是電子和汽車等重工業也能有所發展。剛好到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原本被美國看不起的日本小型車(坐起來不舒適又不經撞)突然因為省油而開始進入了美國市場。台灣也在這個時候分包一些日本的“加工”,而開始從手工藝品出口進入工業產品“加工”的時代。
(如戰後的日本,後來的台、韓、香港、新加坡的四小龍)有許多好處。首先工廠機器設備可用二手貨,成本很低,即便用新設備,效能也較高。生產線的運作和管理原就是現成的,設計圖案也是完備的,加工者只要依樣畫葫蘆就好了。更重要的是消費市場是既定的,用不著大量投資開發市場,幾乎任何生產投資都得以保證,風險不大。這種工業化過程只要短短二、三十年便可達到一定的程度,這是一種壓縮式的經濟發展,過程簡化了許多。但是這種模式也必須有一些先決條件,最重要的是勞工教育水平要達到中學的程度,當地政府要能提供基礎建設和相當的行政效能,要有持續二十年以上的和平局面,任何小動亂都會扼殺經濟發展的契機。

中國產業面臨的四大挑戰

值此兩岸交流有了大進展的時候,大家的注意力大多放在三通、觀光、房地產和投資等項目,對於中國大陸產業環境的變化,其產業轉型的情況和中國整體經濟對世界的影響,特別是其製造業從單純加工,逐漸有許多業者變為跨國公司,大有全面挑戰美、日、歐等國的跨國企業霸權地位的趨勢,我們不但在台灣一般媒體上看不見任何有意義的報導,甚至於社會其他部門也很少有深入的分析和探討。某些高科技和傳統製造業,因為我們掌握國際行銷管道加上累積的技術經驗而略佔優勢之外,其他如技術創新,大陸市場經銷,世界性品牌的建立都遠遠落後,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台灣產業不但很難繼續在加工技術、國際行銷領先下去,而且更難在創意創新,市場掌握等方面占一席之地,搞不好連獨立營運都將受到威脅。

產業轉型中國企業「成本創新」之運作

中國企業從廉價加工到高科技產品的製造,從純製造業經過工藝、設計、研發而進入某些企業的領導地位,進一步樹立品牌,直接參與銷售和售後服務,這種不僅是量的增漲、質的改進,而且是經營模式的創新,成功轉型為許多產業的翹楚,呈現無窮潛力的可怕競爭對手,這些龍的傳人,他們是怎麼做到的,而這一切背後因素又是什麼? 讓我們先就其內在因素說起︰

中國企業怎麼克服障礙進入國際市場

儘管中國「國有民營」企業具備一定的優勢,但是一旦進入國際市場和其他先進跨國公司競爭,便面臨一些重大缺陷;譬如對海外市場和客戶的陌生,沒有銷售網,沒有知名度高的品牌,專屬科技(proprietary technology)的不足,全面能力的局限性,缺乏經營管理的深度(尤其是能派駐海外的經理人才的缺乏)

四個案例看成本創新的運作

「成本創新」(cost innovation)究竟怎麼被一些中國企業所運作的,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有句俗話︰「窮則變,變則通」,因為中國本來是一窮二白,替外資或海外公司加工(OEM)雖然可以迅速促成工業起飛,但是要想更上一層樓變為設計加工(ODM)甚至自產就得動腦筋從戰略和戰術各方面尋找創新和突破點。

台灣面對中國產業轉型是參與還是逃避

國際間流傳著一個說法,中國許多跨國公司用的是中共過去的戰略和戰術,才能如此迅速地從一無所有做到傲視群雄。譬如先是用人海戰術,以大量低薪工人建立加工業,等到有了相當的技術水準和生產經驗,便以國內和第三世界市場為起點,累積銷售和售後服務等經驗,然後設法進入歐美市場,此所謂「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而戰術方法則是以遊擊戰和挖牆角的做法,有耐心地逐步攻略各先進國家的核心市場。這種分析某種程度有其事實根據和理論基礎,但是據此即認為中國企業都是依此一大策略(grand strategy )行事,那未免太高估對岸的經濟規劃能力了。

結論

當這次經濟風暴開始橫掃全球的時候,有許多專家學者紛紛預言新興國家(emerging countries)如中國、印度、巴西首當其衝,因為從先進國家來的訂單銳減,必然會陷入經濟大衰退,失業人數劇增,社會紛擾不斷,將會一片哀鴻。反之,已開發國家社會福利制度健全,行政效率較高,銀行體制完整,只要將華爾街的金融問題解決,拯救一些財務不佳的企業,如GMChryslerAIG,一切都會OK。甚至有人認為如果在20089月當時的布希政府出手支撐Lehman Brothers投資銀行,根本就不會有什麼嘮什子的金融風暴,當然也就不會有經濟衰退了。 

張光華 簡歷

華翰網科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深圳文星文化發展公司董事兼顧問
曾任鉅國創投數位內容藝術創投基金籌備處營運長
曾任春秋影業公司(BVI)總經理
曾任宏廣集團執行董事、資深顧問
清華、淡江等大學、資策會講座,大亞電腦國際教育中心留學先修班授課、
 新藝術國際科技公司(多媒體科技藝術設計學院)資深顧問
曾為多家國內知名企業如富峰群(遊戲橘子前身)、希伯侖、爾波、
 梵太師、德記洋行、東元電機、誠洲電腦、宏恩醫院、
 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等擔任項目顧問
前紐約哥倫比亞大學(Urban Center)副執行長、
 美國Phelps Stokes Fund教育基金會副總裁、宜安房地產開發公司創辦人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美國南伊大(SIU)大眾傳播學碩士

‧目前專職寫作


著作:
電子商務成功秘笈 松崗出版 1999年出版
電子遊戲面面觀 能力雜誌 20028月刊出
科技與藝術的結晶 能力雜誌 20029月刊出
海底總動員給我們的啟示 工商時報 2003923~24
 (此篇文章為與吳作樂博士合作撰寫)
創意內容是強化競爭的門檻 工商時報 2004225
企業管理的民主化運動 工商時報 2004316
全都是偏差消費經濟惹的禍 工商時報 2008118
站在中國巨人的肩膀上,讓產業視野更寬廣 工商時報 200869
以成本創新策略為核心畫出搶攻世界的競爭版圖 工商時報 200871
從價格競爭到價值競爭 工商時報 2008825
底特律的黃昏 廣卅新周刊 2009215
梅道夫傳奇的真相 廣卅新周刊 2009315
壞經濟的背後成因 廣卅新周刊 200941
都是MBA的錯 廣卅新周刊 2009415
奧巴馬的第二個100天怎麼過 廣卅新周刊 200961
金融風暴檢驗美國振興政策 廣卅新周刊 200981
金融界主管薪酬應否設限? 廣卅新周刊 2009101
揭開當前經濟危機的面紗:消逝中的美國霸權 商訊文化 20104月出版
規劃與配套須完善、文創產業才有希望 工商時報 201053
融合藝術與科技、全力發展數位內容 工商時報 2010510
數位內容闖名號、設產業基金有必要 工商時報 2010712
科技與藝術結合、開創電影新紀元 工商時報 201089
銷售優勢需要創意新技術支撐 工商時報 2010830
品牌建立何須電視廣告 工商時報 2010104
空泛文創法、無力開展新局面 工商時報 20101018
發展文化產業、看丹麥怎麽做 工商時報 2010126
藝文、工商界對話 激發新火花 工商時報 2011 117

英文短篇:
Games Stealing the Show, Biz Magazine
The Convergence of Art and Science, Biz Magazine
The Richest Man’s Toy, Biz Magazine


產業經驗:
  張光華先生具有在美國組合及管理GP/LP之豐富經驗,參與教育基金之運作,和美國國務院、福特基金等機構有多年互動關係,另具備國際談判與協定經驗。任職宏廣執行董事期間,曾執行影片及商品協議談判。與國外公司如美國迪士尼、華納、加拿大Nelvana, Cinar,德國TFC等有密切互動關係,並主持推動多媒體、自製片、幼教互動系統、造型商品開發之實際業績,另曾輔導其他動畫、電子遊戲、影視及電子商務等公司擴充業務,公開發行、組織改造、策略聯盟。
  任春秋影業總經理時恊助侯德健先生對紐西蘭,澳洲和好箂塢等地影業公司、政府機構洽商及簽署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