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美國汽車工業大改造的時候了!

200812月臺北出版的商業週刊曾派出一個採訪團到美國的底特律市,結果他們返台以後寫了一篇報導,標題是「美國末日?」,為什麼去採訪美國汽車工業的危機,卻是用更悲觀和更驚悚的標題。很明顯的,記者團被他們看到的蕭條景像嚇到了。原來有兩百萬居民的汽車之都現在只剩一半人口不到,原來的繁榮街道現在卻是人去樓空,怎不教他們感概不已!他們用下面一段文字作為報導的引言:「十二月二日, 美國三大車廠為避免破產,再度赴華府為紆困請命。此時, 我們早已抵達這粉紅色凱迪拉克的故鄉:底特律。凱迪拉克,美國夢的象徵;底特律, 美國汽車製造業重鎮。這裡,有全世界第一條柏油路,全美第一座劇院,亨利、福特在此製造出人類的第一輛四輪汽車,還有百年車業龍頭通用汽車。如今,這座城卻空了。半世紀前,底特律人用雙手打造出財富,現在,他們卻用財富打造了一無所有。繁華落盡,美國夢褪色,美國的世界老大地位也面臨空前挑戰……」。但是不論如何感傷和無奈,危機總是要處理的。

  美國前任總統布希在即將缷任之際,以行政權決定金援通用汽車公司94億美元,克萊斯勒汽車公司40億,另外準備40億下一波給通用汽車,共174億美元,但附帶條件是在今年三月底以前兩家公司必須呈送全面改造方案,證明未來具有轉虧為盈的能力,否則必須歸還墊款。其實大家都明白這次金援只是暫時的措施,如果真要幫助美國汽車產業渡過這個難關,最少需要1250 億美元,而且這也不保證能讓三大廠商起死回生,能夠在競爭劇烈的國際市場上占一席之地。如果大環境繼續惡化,石油價格回升,要想和進口車競爭談何容易。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曾經是美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也是世界排名第一,旗下有凱德拉克(Cadillac),別克(Buick),歐茲莫比奧(Oldsmobile),龐弟亞克(Pontiac 和雪佛蘭(Chevrolet)五個名牌車類。早年經過合併和整合而成為汽車界的巨無霸。可是通用汽車受到汽油危機的影響,市場佔有率便被日本專製小型省油車的豐田、三菱、本田等廠商漸漸蠶食,接著在80年代又犯了一個大錯誤,就是將各廠生產的引擎統一設計製造,也就是各品牌的汽車都用一種引擎,而且對外隱滿這個事實,後來被媒體挖掘出來大事報導,引起軒然大波。因為美國人習慣有自己的偏好,譬如喜歡用別克的顧客當然不希望自己的愛車除了外殼以外和龐弟亞克沒什麼兩樣。通用公司的高層大半出身於工程和財務部門,在做決定的時候,只考慮技術性的效率和省錢,忽視了消費者心理和社會因素, 因而造成上述錯誤

幾十年前美國流行一句話:「對通用汽車公司好的就是對美國好」(“What is good for General Motors is good for America.”),顯示通用汽車公司對美國的經濟所占的份量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想不到如果沒有現金挹注,該公司便要面臨破產的命運,而剛好美國經濟衰退(recession)已被確認,搞不好甚至會變成大蕭條(depression) ,彷彿1929年的情況重現,這證明通用和美國果然是「命運共同體」,不折不扣的患難兄弟。但是不可思議的,美國社會和國會似乎對政府出手救援通用和克萊斯勒兩家汽車公司的方案有很大的反彈,連一向對大企業友善的共和黨保守派,因為信奉自由資本主義的意識型態,主張政府越不干涉市場經濟越好,所以極力反對政府任何紓解動作,倒是經常站在消費大眾立場,挑戰大企業不遺餘力的民主黨,這次為了不讓數百萬工人失業而不得不主動提出解救議案,在眾院強行通過,不想參議院這一關還是遇到很大的刁難。
通用汽車很早就表明它已經是窮途末路,無法在民間資本市場獲得任何資金協助其渡過此次難關,政府的援助是唯一的辦法,可是大家都知道即便是政府願意出手,至於用什麼方式和配套措施,其牽涉範圍極廣,情況極為複雜,就算這次的方案能夠認真執行,到底能有多少成效,後續的發展會是如何,似乎沒有人能夠有把握提出明確的答案,讓想幫忙的人傷透腦筋。

1973年世界第一次發生石油危機的時候,美國人突然發現三大汽車公司生產的汽車雖然車型大而舒適,但是耗油像喝水一樣,一加侖跑不到幾英哩,反之日本製造的小型車,輕便美觀,耗油量只有美制的一半。於是有人開始試用日本進口車,感覺不錯,儘管當時遭人譏諷,日本車輕巧不經撞,可是逐漸被美國的消費者接受,市場佔有率不斷增加,豐田、本田、日產等汽車製造商一躍而為美產汽車的主要競爭者。這期間美國三大廠商也曾推出省油的小型車種,譬如通用在20年前出產的Saturn,曾風行一時,可是等到石油危機過後,石油價格回穩,美國三大又開始發展minivan和越野休旅車(S.U.V.),並沒有將主力放在省油或者石油替代品引擎上,甚至像Saturn這樣的車款也沒有持續受到主管高層的全力支持,而遭到萎縮的命運。一愰三十年過去了,當這次石油危機再現的時候,三大汽車再一次措手不及,無法擺脫被市場唾棄的命運。

三大汽車公司的高層主管一直將這次困境歸罪於大環境的惡化,其實正如有些美國參議員所說的,他們犯了許多錯誤,包括技術和商業模式早應該改弦更張,這三十年來太多應該做的事,沒有去積極推行,他們總是抱著僥倖的心理,從不做長遠打算,其中最根本的問題是經營方向和心態的偏差。記得二十多年前,筆者在紐約參加一個商界宴會,主講者正是當年通用汽車公司的董事長Roger B. Smith,這位大老闆雖然長相斯文,為人謙遜,但是他出場的架勢和演講完即刻被人前呼後擁的離場,絲毫不遜於一國元首。而2008年三大公司負責人第一次赴華府懇請國會伸手救援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乘坐公司專用飛機,免不了隨員成群的大排場,遭到參議員們在聽證會上痛批一頓。

老闆們如此,那麼三大公司的員工又是如何呢? 依據最新的一項統計,以同樣在美國的工廠為基準,雖然基本工資通用汽車給付的28元時薪和豐田的25元差不多,但是加上健保,未來退休金給付和其他福利,則通用得花75元時薪雇用一個工人,而豐田只需45元,其中的差額是因為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操作員都是汽車聯合工會(United Auto Workers)的會員,這個工會幾十年來是被公認最具侵略性(aggressive)的勞工團體之一,為工人爭取了許多福利,但也間接使得其會員的工人喪失市場競爭力,使得不受該工會控制的日本汽車公司在美國的工廠成本大幅少於美國的三大公司。

目前的財務危機其中很大的一項支出是所謂的退休員工健保基金,譬如通用在2009年底以前,便得繳付70億美元給工會操控的基金,這簡直就像在一個垂死的病人身上抽出1,000 cc的血液給血庫,充分顯示美國有組織的勞工以保障工人權益為名做出許多不合情理的要求,扼殺了許多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最終不得不退出生產行列,這在鋼鐵、造船、化工、服裝和日用品等產業一再驗證,而汽車和航空業在末來十年到二十年也可能步入後塵,而無可挽回。

對於美國汽車工業的改造,歐巴馬總統很久以來便有他的看法,大致上多是從環保的立場著眼的。2006年他當選為參議員的第二年,便曾聯手提出兩個方案;一個是提高耗油效率案,另一個是鼓勵研究石油替代品案。。

20075 歐巴馬當著2,000名底特律汽車業高級主管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他直率地指出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對減少進口石油和省油技術的努力做得不夠,他說:「汽車工業拒絕採取行動太久了,以至於使自己陷入困境而無法輕易脫身。」他接著警告說:「許久以來外國競爭者投入省油技術的研究,而美國車廠則只顧投人所好生產又大又快的車種,每當國會嘗試提高省油標準的時候,汽車公司便忙著遊說反對。」他當時就提議每年提高4%的效率,也就是相當於一年每加侖增加一英哩。為了鼓勵執行這個方案,他提議國會供給各車廠共30億美元的設備改裝費,用為生產小而省油的車型。

美國汽車工業剛好在金融風暴之後爆發財務危機,讓美國朝野感覺雪上加霜,許多人紛紛公開反對用納稅人的錢去挽救多年來一錯再錯的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包括勞資雙方都有責任)。其中“地球是扁的”的作者湯瑪士、·弗德曼(Thomas L. Friedman)在紐約時報專欄,名為“底特律睡著了!”的一篇文章中說得最直率,他好不客氣地指出底特律的汽車工業在汽油替代品,省油設計等方面已經落人之後,在可預見的未來,看不出有什麼令人驚喜的創新技術和規劃,那麼政府現金支持便值得檢討了。他舉了四個類似的情境,希望給大家思考。他說這次貸款會不會以後被人記住是像eBay誕生之前投資老式的郵購公司;在iPotiTunes風行市場以前投資唱片(CD)公司;在亞馬遜線上購物網成立以前,投資連鎖書店;在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出現的時刻,大量入股傳統打字機製造業。總而言之,他認為汽車工業正面臨大改造的時候,政府為了保住工作機會,投資數百億企圖維持傳統汽車工業的任何措施都是很不明智的事,他不認為以底特律為總部所在地的三大汽車公司能夠在下一波創意,創新的競賽中可以脫穎而出,贏過像日本(或中國),丹麥等國家的電動汽車製造業。

弗德曼的見解充分反映美國當前的普遍民意,但是在經濟衰退的困難時刻,美國政府能夠放任汽車公司倒閉,造成300萬工人失業引起大恐慌而見死不救嗎?另一方面,歐巴馬早已看出底特律的病源所在,要救得用個什麼救法,真是令人進退兩難,歐巴馬現在的處境,套句美國俗語:”It is not in an enviable position”

126日歐巴馬總統宣佈其「新能源經濟政策」,要求提高美國的燃料效能標準,抑減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量,並希望長期能大幅降低美國對外國石油的依賴,直接創造國內數十萬工作機會。他宣佈這個政策也等於向國際社會宣示美國將以認真嚴正的態度處理全球暖化問題。

歐巴馬提出的新能源經濟政策計畫在三年內把替代能源的產量增加一倍,他也計畫要擬定新的汽車產業準則,規範汽車製造業生產更加節省燃料的車種,同時也會鼓勵汽車工業投產更多使用替代能源的新車型,如電動車,天然氣動車,混合動力車和氫氣車等。

他認為未來必須確保節能型汽車能在美國本土生產,增強美國生產的小汽車和卡車的節能性能,這將是打破對外國石油依賴的重要步驟。

美國汽車廢氣排放一向是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歐巴馬將汽車改造和環保連在一起處理,應該是一個明智的決定,不過在實際執行面上,他恐怕還得費些功夫,因為在聯合汽車工會(UAW)的強大壓力下,如何搶救現有的工作職位和開發新動能車種之間取得平衡,而能夠達到一箭雙鵰的功效,這將考驗歐巴馬和他的團隊的智慧了。

2、通用汽車破產後的未來
在接受美國財政部挹注近200億美元之後,通用汽車公司卻於200961日向紐約法院聲請破產,這是美國有史以來第四大規模破產,也是製造業的最大者。總結算後,通用資產淨虧900億,股票從十年前每股70多美元跌到2009529日的0.75美元,整整100倍的差異,也創下歷史記錄。
這家100年的老店曾經是美國和世界第一大公司,影響力之大,不僅是富可敵國而且是美國政經界最具影響的龍頭老大企業。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通用除了生產大量軍用車輛以外,還製造戰機、坦克車、大炮和許多其他軍火,當時是最重要的軍火供應商。難怪那時通用的總裁查爾士·威爾遜(Charles E. Wilson)會發表豪語:“What is good for General Motors is good for the country(美國)”,多少表達了通用公司在美國舉足輕重的地位。可是現在的通用受了政府的壓力,不得不正式聲請破產。經過重整和改組後美國政府將擁有它的60%的股權,加拿大政府12%,工會健保基金17.5%,剩下的10%則由公司債券人握有。在短期內,美國政府將再投資300億美元,成為擁有絕對多數的最大股東(72.5%)。從所有權的角度看,通用已是不折不扣的國營事業,這在一個標榜資本主義的國家,真是莫大諷刺。有人打趣的說:中國自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以來,一直引進美國民營企業管理的方法,將大部分國營企業轉化為民營,現在是不是反過來美國要向中國討教怎樣監控國有事業的時候了呢!
許多人不解,為什麼在挹注了數百億的資金以後,歐巴馬政府還是堅持通用聲請破產呢?道理很簡單,不經過這種所謂的“控制程式下的破產”,原本的通用公司只得進行一般的破產,必須儘快拍賣資產換取現金按比例分配給債權人,而停止所有的營運,至於工廠設備,技術人員只能轉讓給其他企業。但經過控制程式(controlled process)的破產,則可以擺脫大部分債務,重新簽訂勞工合約,又能保有至少4個品牌,削減銷售點(6000銷售商降到了3600左右),可關閉14個工廠,只剩了33個較有競爭力者,轉虧為盈的機會大增。即使如此,整個過程還得花上半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所有法律程式,以嶄新組織架構從新出發。
然而經過這麼大費周章的動作,是不是就能符合大家的期待呢? 新的公司能夠以有效率,低成本的生產方式和其他汽車公司競爭而可保有20%的市場佔有率,冀圖在短期內可以轉虧為盈嗎?答案應該是個大問號?,因為通用現在的車型除了釷星(Saturn)以外全都是大型耗油的那種,一時間根本不能改變設計因應省油或新動力(如電動車)的需要,但又無法像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可以找來外援,引進義大利的飛雅特(Fiat)公司的設計和生產技術,可以在歐美市場與人競爭。所以通用短期內唯一的出路是美國消費者又開始買四個品牌:別克(Buick),雪佛蘭(Chevrolet),凱迪拉克(Cadillac)GMC的“舊型車”,然後爭取一些時間研發新型車,開發新的市場。
美國總統歐巴馬特別在200961日對通用公司改組發表演說,主要是表達政府支持通用的三大原則; 設法讓通用站起來,不直接參與經營,儘快能撤資。許多觀察家指出這三項政策看起來很單純,做起來可沒那麼容易,首先通用要擺脫40年的錯誤決策和企業文化絕不是短期能辦到的,同時來自美國國會和汽車工業大本營地區如底特律的壓力會很大,這包括儘量用美國產品和零件,為了儘快賺錢不惜繼續將重點放在原有車型的銷售上,而延緩不確定性高而又費時曠日的新產品研發。其最壞的結果可能是通用會有一段迥光反照的好日子,但最終還是關門大吉。
過去通用也發生過銷售下滑,財務短缺的危機,但都是經過好幾年的努力才能轉危為安,可是這次大家包括歐巴馬希望它的新執行長費茲、漢德生(Fritz Henderson) 能夠在幾個月內扭轉乾坤, 交出漂亮的成績單,這對一位通用出身的老員工,恐怕是期望過高。果然他在八個月後便被董事會撤職換人,如果再有閃失,不但通用會又面臨危機,連歐巴馬的政治前途也會有所損傷。

通用汽車年表
1908年:由威廉、杜蘭(William C. Durant)創立。以別克一種品牌起家, 後來合併或收購凱迪拉克, 奧斯摩比, 龐帝克等20家品牌。
1937年:發生罷工潮,工會勢力大盛,亞費德、史隆(Alfred P. Sloan Jr) 接手為董事長達19年, 積極開展業務, 成為世界第一大公司。
1941年:占全美汽車總銷售量的四成四。美國宣佈參與二戰,通用也加入武器生產行列,除槍炮及戰車,還生產13千架飛機,以及美國四分之一的飛機引擎。
1948年:尾鰭設計首度出現在通用車型“凱迪拉克”;V8引擎也首度配備在“奧斯摩比”及“凱迪拉克”車型。
1954年:累積生產量達5千萬輛。
1979年:美國員工總數達618千多人,寫下創業以來最高記錄;全球員工總數則為853千人。
1983年:宣佈與日本豐田汽車合作,利用通用位於加州費蒙市的工廠生產汽車;董事長史密斯也宣佈開發“釷星”車型以與日本競爭。通用當年獲利37億美元。
1990年:通用與瑞典“紳寶”(Saab)合作在歐洲生產汽車;史密斯下臺,由史坦帕爾接任董事長,“釷星”車型上市。
1991年:創美國製造產業記錄,虧損445千萬美元,並宣佈大規模的關廠及裁員計畫。
2000年:華哥納接任執行長,裁掉一成白領員工。
2004年:奧斯摩比車型結束生產。
2007年:虧損387億美元,創汽車業記錄。與“聯合汽車工會”達成歷史性協定,退休工人的健保支出改由工會管理的基金支付,通用同意撥付337億美元給該基金。
2008年:二月宣佈單季虧損390億美元,再創記錄。
2008年:美國民眾對大型休旅車興趣退燒,通用宣佈考慮將“悍馬”(Hummer)車型出售或停產。
2008年:油價飆漲,通用宣佈要關閉小卡車及四輸傳動越野休閒車工廠,裁員8350人。
2008年:十月傳出與克萊斯勒洽談合併事宜,但因全美與全球汽車市場持續不振,合併案無疾而終。十一月,第三季虧損250億美元。三大車廠負責人到國會作證,宣稱需2500億美元紆困,以免倒閉。布希總統同意貸款174億美元。
2009年:二月表示還需300億美元紆困金。三月,歐巴馬要求華哥納辭職,要通用在六月一日提出積極的削減成本、瘦身及改革計畫。四月決定淘汰旗下“龐帝克”品牌。五月,宣佈第一季虧損60億美元,與工會達成降低勞動成本協定,但破產已成定局。六月1日正式向紐約法院聲請破產,並宣佈改組計畫, 3日宣佈和來自中國成都的四川騰中重工機械公司達成初步協定,以大約5億美元售出「悍馬」部門。

資料來源: 臺北中國時報, 通用公司綱站, 紐約時報, 華爾街日報





本文載自 消逝中的美國霸權 (商訊文化出版/張光華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