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b-2‧美國政經出了甚麼問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2‧美國政經出了甚麼問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經濟週期無可避免嗎?

現代資本主義發展,就用美國近一百年的發展可以做為典型範例,一直有所謂週期性的問題。在經濟發展往上衝了一陣子,必然要經過一段冷卻過程,否則就會有“過熱”的現象,可能導致經濟“出軌”。另外一方面,一國的經濟如果有兩季連續是負成長,那麼就歸類為所謂的recession,如果不用刺激消費,降低利率等措施就會惡化為大蕭條(depression)。但是經濟發展真的是這麼進行嗎?首先據以作成結論的數字真能準確反映人類所有的經濟活動嗎?那麼日本過去十五年,有好多次連續幾年產生負成長,為什麼就沒有變為大蕭條,其生產量還是維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那麼美國的成長率從來都是正數,這次因為金融危機一爆發,馬上就面臨大蕭條的危脅,可見用數字不能明確闡述人類的經濟活動,起碼現在的科技和累積的經驗還沒有辦法把經濟學定位為科學,許多時候1+1就是不等於2,社會的人文現象遠比一堆數字要複雜的多。

美國企業太過注重每季的ROI

美國企業是以每季的ROI(return on investment)衡量經營好壞,華爾街買賣股票的漲落也是每季以ROI為指標,譬如某公司的上季財報出爐,盈利每股可分到四分或12分,那麼股價肯定可以漲個0.5-5%,沒有盈利就可能會跌幾個百分點,於是美國企業界注意的是三個月的利潤,不要說三,五年太長,超過兩季已經是太長了。甚至經濟學家也以季為單位,如果GDP成長率連續兩季為負數,便可宣佈為經濟衰退(recession) ,政府財經主管就會大為緊張,趕快降低利率,放鬆銀根,好讓經濟復甦。全國上下如此注重季報表,那能顧慮到長遠的趨勢。

GDP無法標示許多經濟活動和人民福祉

人類的經濟活動不是用統計數字或者複雜的方程式可以表達清楚的,因為數字之外還有許多變數會影響經濟,就以各項資料而言,牽涉到搜集過程中,人為的操作份量太重,常常會被扭曲或遺漏,得到的結果可能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就拿GDP這項數字看,它的基本定義為全國國民和非國民在一國之內所有生產和服務的產值的總和,表面看起來這有什麼難,你只要將各地稅務機構的各種企業的季報表加以適度的調整便可得到一個較為可靠的數字,但是事情真這麼簡單嗎?首先GDP都是以美元為單位,在美國一塊美元就是一塊美元(有時也還要考慮物價因素和美鈔發行量等),如果人民幣換算成美元,這裡面就有匯率的問題。早年北京的中央政府發行人民幣規定四元換一美元,後來在80年代一口氣大升為8.4元換一美元,一夜之間匯率變動50%以上,而這過去三年人民幣又從8.4元降到現在6.8元,對美元足足升值21%左右。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那麼是不是中國的GDP成長什麼事都不要做,這三年以美元來表達是否就漲了21%?而且匯率的變動除了經濟因素如國際進出口貿易額的增減,還有很多非經濟因素包括各國政府的操縱(中央銀行的干預),國際間的動亂,一國國民的心理期待都會影響匯率,從而影響GDP的數字。

經濟發展應該取得平衡

經濟學裡通常分宏觀經濟(macroeconomics)和微觀經濟(microeconomics),前者是以整體和制高點,如失業率、通貨膨脹、貨幣發行,利率和產業趨勢為主題。後者是從具體活動如市場狀況、企業營運、消費趨勢、家庭收支等為元素。顯然的後者因為是第一手的情況,具體活動容易收集數位和資料,所以爭議較小,事情也容易看得清楚;前者則是牽涉的層面較廣泛,而且往往是間接和第二手資料,事情就較為複雜。而且這一類多半須要政府或特定組織(WTOUN、貿易協定、關稅局等)參與,對於某一項措施的影響和效果也不容易有定論。但是宏觀經濟往往影響微觀經濟甚巨,經常會左右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後果(不論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所以更應該受到我們的關切,起碼我們要有基本認識。

美國不但要反省還要內省

美國今天問題的核心是企業界和政府機構缺乏集體內省(collective introspection)的能力,不論當今的困難或者像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甚至9/11的挫折,或者對企業界領導的薪酬和教育訓練,都不能面對真象,從失敗中記取經驗。

資本主義的兩大問題

在一個所謂純資本主義的環境,薪酬和稅率永遠是爭議的題目。很多人振振有詞地說:“市場機制是最好的監督工具,政府最好不要或至少要有節制的管制,才能讓市場經濟發揮到極致,促使經濟不斷發展”,這種說法至少有兩個缺失;市場有許多層面,尤其是現代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往往離第一線市場越遠,所謂市場機制根本不存在。譬如你開一家牛肉麵攤,你比別人賣的貴十元,除非你煮的牛肉麵比人家的食材料足,味道也很鮮美,不然很快就會門可羅雀。這時候市場的脈動是第一手的,非常直接和明顯。但是一家跨國公司,市場遍佈全球,那麼高層的主管是很難接觸到第一手市場訊息的,對於市場動脈的感受就只能靠呈送過來的文字和數字報告。要能夠把握到“真象”往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判斷能力,否則很難作正確的決定,這也是為什麼跨國公司的一級主管責任很大,酬勞也相對的可以偏高。但是近年來歐美企業主管的薪資不僅僅是偏高,而是到了天文數字,完全不合理。尤其是許多退場條款也完全偏向高層主管,不論公司虧本或是賺錢,好歹都有錢拿。

金融界主管薪酬應否設限?

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是高階主管薪資和分紅問題,譬如去年Goldman Sachs3季猛賺30多億美元,根據它內部員工合約,2009年累積的薪資和獎金已達114億,而Citigroup的一個附屬單位,按照合同必須付給該單位主管赫爾(Andrew G. Hall)先生1億紅利,像這樣的“不合理”現象將不斷會重現。就算歐巴馬在財政部設了一個控管受援單位薪資的主管(被媒體戲稱為薪資沙皇),碰到這些棘手案例,往往也是束手無策。Goldman Sachs在大賺“國難財”的時候,趕緊歸還國庫100億救援金,企圖擺脫政府的緊箍咒,那麼Citigroup雖然還欠450億國家投資,但因公司間契約關係,這位赫爾大爺的紅利一個子也不能少。就算“沙皇”要上法庭打官司,財政部輸的機會比較大,到頭來歐巴馬政府也只有搖頭歎息,說聲:“沒辦法”(No,we can not)。但是除非美國經濟真的好起來,不然民間的反對聲浪會越來越大,逼使歐巴馬另尋更有效的解決之道。

美國談經濟復甦還太早了點

2009年第3季的GDP年成長率從負數變為正2.2%,有繼續升高趨勢,華爾街的股市也開始回升,Dow Jones指數已超過萬點,比起2009年初足足漲了50%多。更令人吃驚的是幾個月前頻臨破產的兩家銀行Citibank GroupGoldman Sachs紛紛報捷,轉虧為盈。尤其是後者在2009年第2季和第3季居然狂賺各30多億美元,破了它有史以來盈餘的紀錄。這些所謂“好消息”馬上轉換成對歐巴馬政府的肯定,原本要聯儲會主席Ben Bernanke下臺的聲浪稍為收斂,有人呼籲他繼續連任,而歐巴馬總統也終於首肯,對於財長Timothy Geithner的經驗不足的批評似乎也沒有前一陣子那麼猛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