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3季的GDP年成長率從負數變為正2.2%,有繼續升高趨勢,華爾街的股市也開始回升,Dow Jones指數已超過萬點,比起2009年初足足漲了50%多。更令人吃驚的是幾個月前頻臨破產的兩家銀行Citibank Group和Goldman Sachs紛紛報捷,轉虧為盈。尤其是後者在2009年第2季和第3季居然狂賺各30多億美元,破了它有史以來盈餘的紀錄。這些所謂“好消息”馬上轉換成對歐巴馬政府的肯定,原本要聯儲會主席Ben Bernanke下臺的聲浪稍為收斂,有人呼籲他繼續連任,而歐巴馬總統也終於首肯,對於財長Timothy Geithner的經驗不足的批評似乎也沒有前一陣子那麼猛烈了。
這些現象是否表示美國金融風暴已經過去,而且經濟開始好轉了呢?恐怕連最樂觀的經濟觀察家都不敢站出來說:“
2009年4月底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提供了一個報告給國際財政部長會議,估計2008年以來的金融風暴的損失達4兆1千億美元,大約需要1兆1千億的救援金才能穩住局面。
這麼龐大的數字其實只是各國銀行和金融機構合併的累積虧損,並不包括它造成的經濟損耗。其中有2兆7千億源自於美國(華爾街的五大投資銀行占了相當大的比率)。從這份報告我們大致可以窺得這個世界級的經濟危機的概貌。一般金融交易必有收支兩面,有輸必有贏,帳面價值不會無緣無故就不見了,那麼我們要問錢到那裡去了?答案很簡單,在次貸盛行,房地產猛漲的時候,10%--20%進了各層經紀人、銀行、保險公司的帳戶,其餘的則進了消費大眾的口袋,然後全部被花掉了(在2008年以前美國民間的儲蓄率不到百分之一)。這也是十多年來美國大榮景的背後激素之一,說得不好聽是美國經濟的安非他命(一種害人的興奮劑)。
好在整體而言,世界經濟並沒有全面崩潰,各種實體產業,如農業,生化,科技所受影響不大,儘管美國失業人數已達10%,但和1929年大蕭條時的1/4失業率比較還差了一大截。而且所謂先進國家的社福制度已達相當規模,所以沒有看見許多人跳樓,當然也看不到街頭排隊領免費食物的現象。不過就美國而言失業率不會很快下降,經濟榮景要恢復到2008年以前的程度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總之,這次經濟衰退會持續一段時間,搞不好會步日本的後塵,走向經濟停滯(economy stagnation)的命運。在這種逆境中如果美國借此機會認真檢討放任資本主義的缺失,改變浪費能源的惡習(耗油汽車如SUV,愛吃牛排,濫用電力),開發先進產業如奈米、生化、清潔能源、太空等的新產品,重新提升生產力,對世界經濟有實質貢獻,那麼美國經濟必然會有第二春的來臨,必竟美國原有國力是雄厚的,規章制度雖有缺陷,有些尚可修補,所以經濟改造後逐漸復甦,應該沒有那麼悲觀。
問題是最近有兩個趨勢對美國經濟復甦並不是很有利;一個是來自於美國內部,一個是和國際間的競爭有關。美國總統歐巴馬全力推動的全民健保最近遭遇強大的反彈,特別是由政府接管健保的“公保選項”受到聲勢浩大的抨擊,從這個案例讓人意識到美國自由資本主義的“深植人心”。經濟學家克魯曼認為這是證明華府依然是“雷根主義”當道;「其意識型態主張政府干預必然是壞事,讓私部門自由發揮必是好事」。可是克魯曼指出“雷根主義”不但沒有履行其承諾:「降低高收入者稅賦和解除各項管制,就可釋放“市場魔力”,大家收入都可大幅改善」,反而因為金融的“新政規範”被廢除掉,直接導致這次華爾街的失序。這個現象顯示出歐巴馬的振興經濟方案在執行面必然會碰上許多障礙,甚至人為的陷阱,大大減少政策實施的效能。
國際間雖然大家都知道保獲主義,地域觀念是有害的,但是反全球化的暗流還是不斷地衝擊著各國。本來美國7,870億刺激經濟方案裡面有很強烈的“買美國貨”條款,後來經過許多人的反對,而且實際上有執行上的困難而將之淡化。但是自2008年初到2009年2月,中、俄、日、美、墨西哥的出口量還是降了25%,更糟糕的是國際間的資金流通也大為減少,發展中國家資本增加從2008年的4,610億美元掉到今年預估只剩1/3,約1,650億。非洲國家的狀況更慘,2007年非洲各國還可對外籌資65億美元,但自2008年以後這两年幾乎是零。
國際貿易和資金流通減少,直接受影響的是“外勞”,他們已大批自雇主國返鄉,各國也乘機提高關稅,修改移民法和設立各種貿易障礙以期保護本國的工作機會。總而言之,全球化的趨勢突然間改了方向,使得世界整體經濟復甦更為困難。慶幸的是最新的研究顯示東亞各國(除了日本)已經開始恢復到高速率成長(今年第二季的數位顯示東亞各國的GDP成長換算年率均超過10%),顯然地對美歐出口的縮減並沒有造成原本預測的經濟大衰退,主要原因應該是各國政府刺激內部消費的方案奏效,它們彼此間的貿易也足以抵消對西方貿易降低的負面影響。
但是這對原已消費過頭的開發經濟區域如歐、美卻沒有刺激作用,反而是只能做壁上觀。因為歐、美各國成長空間原就有限,彼此間的貿易急速萎縮,一時之間難以回升,結果是經濟停滯不前。如果要想突破就得開創新產業,可是任何新產業都需要時間和巔覆性行動(如遭到美國保守主義者極力反對的幹細胞研究) ,同時還要面臨東亞各國的強力競爭,做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紐約時報專欄:停止再做傻子了!
巴布·、赫伯特(Bob Herbert)
2008 12 27
「我有一個新年的誓願和新標語提供給我們的國家。這個誓願也許不容易實現,但卻是十分必要,美國人必須要比過去這幾年更聰慧地向前邁進。
看看你的四周,太久一段時間我們的行為令人不可置信,令人震驚,而且令人尷尬的愚蠢。我們毀了經濟,借用了未來幾代的錢,包括那些還未出生的。我們甚至不知道在未來的幾年是否仍然會有自己的汽車工業,現在該是終止這種自我毀滅的時候了!
我要說的新標語是什麼呢?那就是「投資美國」( Invest in the U.S.)。我的意思是我們應該即刻停止耗費國家的財富在不必要的海外戰爭或欠思慮的國內消費上,而開始為美國人真正的幸福和長遠的健全經濟做一些有意義的投資。
我們這幾年參與令人驚心的愚蠢行為,讓梅道夫(Bernie Madoff)幾乎無心地一語道破。這位長相文雅的又有核能量般的世紀大騙局的創始人,他向美國聯邦調查局的探員言簡意賅地總結他過去的行為:「付給投資者的利潤根本是不存在的」,也就是他用後來吸入的資金支付原有投資人的利息。
這種無中生有的方式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你要進軍伊拉克? 說服自己巴格達的石油收入足可應付軍費了(橫豎有預算赤字可以多挖一塊也成),你想要在金融界撈些油水,那麼大聲呼籲政府停止任何形式的監督,放任一群瘋子到處搜刮!
對那些想要在一個好社區有幢大房子的人,別擔心!條件優渥的房貸俯身可得,信用卡就像五采紙片一般的寄到信箱裡,促使我們花起來好像沒有明天,對於那些被沖天飛漲的學費嚇到的學生,沒關係,學貸輕鬆取得,但是可能要花一輩子才能付清。
其實這些錢根本就不存在。
不錯!我們的國家中有很多人懂得善理財務,但是卻有更多的人,包括那些政府官員和金融大亨們原本應該好好管理國家的財富,但他們卻放任讓大家消費,好像永遠不必結算,到頭來終有一天膨風的市場會崩潰,泡沫會被戳破。
我們有許多地方顯得愚昧無知,我們將數以百萬計的工作輸往海外,還要編織一個故事說是這樣做對每一個人都好,其實我們應該好好花一些時間努力思考全球化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要變得聰明點,巧妙地鋪上安全墊以承受有害的副作用,並確實地將利益公平分享。
我們被誤導以為削減稅收,政府還是可以提供各種的服務,甚至同時還可以打兩個戰爭。
我們活在一個夢幻的世界中,社會大眾和某種程度新聞界閉著眼睛不想深入瞭解複雜難懂的金融界,我們聽信金融界的大亨們高聲急呼「政府監管只會壞事」。
我們應該放聰明點,不須要一個天才(甚至一個有經濟學位者)就可以知道幾年前華爾街日報刊在首頁的一篇文章的要點,那就是市場是進行有組織經濟活動的好所在,但卻須要「成人般」的監督。
難道說葛林史班(Greenspan,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不瞭解這些嗎?那麼巴布、魯冰(Bob Rubin,前美國財長,前花旗銀行董事長)或賴瑞、薩姆斯(Larry Summers,前美國財長,現任聯邦經濟委員會召集人)呢?
令人驚悚的經濟衰退終於來臨,我們至少要能有選擇性地放聰明點向前走吧!大家是有共識也毫無選擇地要舉更多的國債去振興經濟,但我們總得有選擇性地善用這些款項吧!
我們應該選擇投資美國,那就是投資:世界級的基礎建設(包括軟硬體)以用為21世紀一流的經濟平臺,教育系統可以真正準備美國的年青一代成功地面對現實世界。
我們需要投資醫療系統可以改善美國人的生活品質,提高生產力,增加許多工作機會,減輕美國企業的競爭負擔。
我們需要照顧我們的生態環境,而且認真地從依賴外國的石油束縛中脫身。
最後我們要知道如何入敷所出,超越我們那種誤以為美國文化的精髓是漫無止境地消費那些垃圾般的商品。
這是停止做一個傻子的時候了!」
(以上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赫伯特站在一個美國人的立場所寫的短文,很能代表美國主流民意)
本文載自 消逝中的美國霸權 (商訊文化出版/張光華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