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是高階主管薪資和分紅問題,譬如去年Goldman Sachs第3季猛賺30多億美元,根據它內部員工合約,2009年累積的薪資和獎金已達114億,而Citigroup的一個附屬單位,按照合同必須付給該單位主管赫爾(Andrew G. Hall)先生1億紅利,像這樣的“不合理”現象將不斷會重現。就算歐巴馬在財政部設了一個控管受援單位薪資的主管(被媒體戲稱為薪資沙皇),碰到這些棘手案例,往往也是束手無策。Goldman Sachs在大賺“國難財”的時候,趕緊歸還國庫100億救援金,企圖擺脫政府的緊箍咒,那麼Citigroup雖然還欠450億國家投資,但因公司間契約關係,這位赫爾大爺的紅利一個子也不能少。就算“沙皇”要上法庭打官司,財政部輸的機會比較大,到頭來歐巴馬政府也只有搖頭歎息,說聲:“沒辦法”(No,we can not)。但是除非美國經濟真的好起來,不然民間的反對聲浪會越來越大,逼使歐巴馬另尋更有效的解決之道。
為什麼這兩家銀行突然從虧損連連變成賺錢了呢?第一個原因是市場競爭者減少了,
那麼Goldman Sachs怎樣賺錢呢?它主要是替客戶買賣風險基金,次貸證券等特殊有價證券或投資特殊專案而賺取傭金(commission),另外它用所謂超級電腦(super computers)進行股票交易,比別人早進或早出幾秒鐘,賺取他人還沒有反應過來的差額。
這些賺錢之道在放任資本主義的美國一切合法,只是連克魯曼(Paul Krugman)都看不過去,他認為華爾街這種高手法的作為從整體社會立場來看毫無價值(worthless),甚至應該是有破壞性的(destructive)。
儘管面臨金融大風暴,儘管經過大量裁員,根據紐約州政府檢察總長的報告,華爾街還是有專做各種投機買賣的5,000名交易員或銀行員於2008年每人領取百萬美元以上的傭金。可見金融界的缺失已是深植於華爾街的結構體,恐怕不是在財政部設一個薪資審查主管就能改造成功的。
其實在政府還沒有開鍘砍掉任何一個人薪資和紅利的時候,銀行界已經開始反彈了。由英國銀行界對英協金融服務管理局(U.K.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首先提出質疑,理由是任何酬金限制都將傷害競爭,會讓“人才”流失,不利英國金融業發展。這種論點完全無視這次金融的熔毀(meltdown)對英國整體國力造成多大的傷害,倫敦的“高智慧才子”(high intelligent talent)不自我反省,卻在造成信用危機,百萬計的失業人口,兆億資產消失之後,看到一點復原的曙光,便高喊恢復“正常”,一切回歸風暴前的原貌。華爾街當然巴不得呼應倫敦同僚們的反彈,只是美國政治氣候無法容忍這種做法,但私下利用遊說團體(lobbyists)向國會和行政部門施壓是可想而知的。
為了遏止惡形競爭,有人(最使力者為法、德兩國的領袖)建議成立國際機構,統一明定金融界人員的報酬率,以避免國際間互相挖角,免得一些人“奇貨可居”,自抬身價。有一種提議是將薪資(包括紅利)上限訂在平均工資的20~25倍(或年薪50萬美元),但這也只是一種說法,到執行還有很大一段距離。以自由市場為名採取反對任何限制的大有人在。
但是我們有點搞不懂為什麼可以有最低工資的規定就不能設工資上限?何況這又不是限制投資報酬率,對真正拿錢投資者並沒有影響。事實上,反而是對公司的小股東有多一層的保障,可以不讓少數經營者相互吹捧,投機取巧地損害大眾利益。如果所謂“人才”除了會玩弄數字以外,真有本領的話何至於將世界經濟帶到如此困境?所以說華爾街和倫敦的金融界早應清理門戶,把一些不合理的報酬、邊際福利(fringe benefits) 和特權(Perks)(如高檔人壽和醫療保險,出差非頭等機艙、五星級旅館不可, 甚至公司備有飛機、遊艇等)減少或根本取消。
根據西方媒體的報導和臺北中國時報的轉述:「為何企業高層主管在乞求政府金援,冷酷下令栽員的同時,還能厚顏自肥,領取天價的薪酬與紅利?有專家說,這種傾向可能先天就存在於他們的DNA中。
傲慢與自戀讓他們得以擠身為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五百大企業的領導者,然而,諷刺的是,也正因為這兩種特質,他們才會在百年一遇的金融風暴中垮臺。
對於高層主管互比特權,撰寫過九本企業管理書的前銀行執行長巴布、孟克斯(Bob Monks)說; 原因其實很簡單,這些擁有財富與權勢者只是愛戀他們的“玩具”,這有點像小男孩相互比較玩具一樣,“我的比你的大!”十足的孩子氣。
孟克斯舉例說,某次他有幸搭乘某主管的商務噴射客機,降落機場後,這位主管正要坐上等候多時的加長型豪華轎車時,瞥見另一家企業主管竟有一架直升機載他入城,當場幾乎崩潰,“我想他差點當場暴斃,這全然是自我定位的問題。”
紐約大學心理分析教授查理、古史坦(Charles Goodstein)說:“沒有相當程度自尊心的人,不可能變成像美林公司那樣的領導階層,一旦他們拼上那個職位,身旁不乏人逢迎拍馬,奉承他們天資英明,久而久之,他們也習以為常,感覺奮鬥半輩子的自尊心,終於獲得肯定。”
支持企業執行領取豐厚紅利與薪酬者,常以企業必須如此方能留住人才作為理由。對此,孟克斯譏諷說:“我也當過銀行執行長,那種工作並不像火箭科學般難懂,只需擁有類似在中型城市經營一家五金行的技巧就行了”」。
本文載自 消逝中的美國霸權 (商訊文化出版/張光華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