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太過注重每季的ROI

美國企業是以每季的ROI(return on investment)衡量經營好壞,華爾街買賣股票的漲落也是每季以ROI為指標,譬如某公司的上季財報出爐,盈利每股可分到四分或12分,那麼股價肯定可以漲個0.5-5%,沒有盈利就可能會跌幾個百分點,於是美國企業界注意的是三個月的利潤,不要說三,五年太長,超過兩季已經是太長了。甚至經濟學家也以季為單位,如果GDP成長率連續兩季為負數,便可宣佈為經濟衰退(recession) ,政府財經主管就會大為緊張,趕快降低利率,放鬆銀根,好讓經濟復甦。全國上下如此注重季報表,那能顧慮到長遠的趨勢。

有一種可能的現象就是企業或國家整體經濟持續成長好幾個季,甚至好幾年,但是一旦發生問題,便不可收拾,大焉者如美國2000年科技泡沫化或2008年的大風暴,在之前經濟成長率都持續往上攀升,榮景大好,可是壞消息會一下子爆發,跌破許多學者的眼鏡,慘得連新眼鏡都來不及配,大家都抓瞎。企業個案最有名的就是IBM了,這家電腦龍頭老大,一向賺錢容易,年年報紅,可是就在1991年遽降至零利潤,而第二年大虧90億,後來連續四年共損失230億美元,而且許多年翻不了身,直到後來告別電腦製造業,專注電腦系統整合服務才得轉虧為盈。

美國企業最喜歡用ROI來表達它的業績,而且常常用三個月一季的財務報表對外公佈它的
獲利狀況。如果兩季以上獲利狀況不佳,它的(CEO)執行長便得大為緊張,搞不好便得走路。這就意味著美國企業的“求短利”的宿命。它們的負責人和高層主營關切的只是每季財務表。儘管大企業都有研發部門(R&D),但是如果沒有最高層的全力支持,這個部門就很難發揮效能。

舉個例子,在80年代,當IBM受到Apple個人電腦大賣的威脅,也開始成立個人電腦開發部門。在它的董事長直接指揮之下,發展很迅速,也有相當成績。可是這個部門還是無法得到母公司OSsemiconductor的單位支援,而不得不求助於外部的專業公司。微軟和英代爾(Microsoft and Intel)因此得以壯大,最終成為IBM的強力競爭者。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來,一個研發單位要突破內部的種種障礙、傳統、舊習該有多困難。關於IBM的例子,Peter DruckerBill Gates都有更深入的討論,我們不在此多討論。

表面上看美國這種企業季報制度,相當符合現代經營的要求。尤其是高科技產品在市場的領先優勢只有6-18個月的時間,企業在時間上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問題是這種短利主義走到極端的結果,便是喪失了中遠端計畫的考量,往往將企業帶來衰敗的命運。

就算一個企業有了非常優秀的研發中心,譬如:Xerox7080年代和UCBerkeley合作經營Xerox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成功地開發出laser printingnetworkingicon-based computerlaptop computer,這麼多的當時領先技術,卻無法擺脫它內部的傳統思維,將既有的成見放於一邊,認真支援許多優良技術,使成為可銷售的新產品,反而將機會拱手讓人。所以大部分新興企業的成功,多是因為摒棄原有的系統和常規,才能脫穎而出。許多大企業常被稱為笨重大象或是恐龍不是沒有道理的。

經濟體的結構也很重要,一個社會不可能在軟硬體方面完全失去平衡,也就是說製造業的重要性不可忽略,除非以後世界真正做到全球化,完全沒有關稅,甚至國界的限制,如果一個地區或國家放棄了實體物品生產能力,一旦原物料飆漲,實用產品出口比率過低,這個經濟體會變得非常脆弱。美國在二次戰後製造工業紛紛移往海外,幸好有老本和農產品得以支撐,否則這麼幾十年來年年對外貿易逆差,終有一天結算起來,豈有不出問題的?

經濟問題近幾十年看起來越趨複雜,其實脫不了一些基本原則,譬如國民消費率要和生產
力相稱,國際貿易差額總有一天是要結算,沒有一個國家能一直有貿易赤字而可以不怕別人
來向你討債的,國與國之間的貿易,追根到底,還是脫不了“以物換物”的原始形態,只是現代
的“物”也包涵服務和軟體,而且是以國際貨幣(美元,歐元,日元,將來會是人民幣或者IMPSDA)計算,骨子裡還是以物換物為原則,國與國貿易之間會存在許多不平衡和不公平。戰前殖民地時代,帝國主義者可以強制“徵收”殖民地的原料和人力,產生一種極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靠殖民地的供輸而強大繁榮的英國、荷蘭、西班牙、比利時、葡萄牙等歐洲國家不得不謹守本分,淪為為二、三流的國家。後來生產發達的國家如所謂的G7,以工業產品換取落後地區的原物料,也是一種變相的壓榨。這些先進國家享盡原料賤價的好處,就拿石油來說在4050年代一桶可以便宜到三美元,就算經過70年代石油危機,還是有很長一段時期停留在10美元。可是這種情形隨之國際秩序的穩定,“落後地區”的覺醒,原物料的出口國越來越懂得保護自己的權利,甚至懂得“奇貨可居,所以未來的國際貿易會有許多變化和不可預測的因素。好在有WTOG7G20這些國際對話平臺和組織,國與國之間不須用戰爭解決問題,但是紛爭則是免不了的。




本文載自 消逝中的美國霸權 (商訊文化出版/張光華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