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美國振興政策的檢討

拯救金融風暴和經濟大衰退,有點像一棟房屋失火了,眼前馬上要做的是先得滅火,美國前總統布希下臺前和現任歐巴馬上臺後到目前為止,美國政府所做的許多措施大部分屬於這種。譬如直接挹注資金給AIG保險公司,因為這家開創聯保次貸的世界第一大保險業者如果倒閉,勢必會拖挎好幾家大銀行,加深次貸的危害,引發全面信用崩潰,經濟必然陷入大蕭條。同理,美國政府也必須出面擔保Citibank為首的幾家大銀行,一面注入現金,一面信心喊話,避免30年代大兌擠的慘劇再發生。對於汽車業,面臨惡性倒閉將造成300萬以上失業人數,美國政府也不得不實質接管兩家汽車公司。除了投資現金,還要強迫GM和克萊斯勒執行管制式的破產(controlled bankruptcy procedure),然後將克萊斯勒交由義大利汽車公司飛雅特(Fiat Motor)經營,將GM重組為一個嶄新的公司,等於從頭做起。
以上這些措施只能歸類為救火動作,先求災害不致擴大或失控,再圖重建。接下來就是要找出失火的真正原因,該拆的拆掉,該修補的修補,至於重建應該有兩種:一種是力求恢復原貌,但前提是原來的建構還值得修復,如果裡面的管線已經無法保存,甚至結構體也有問題,那麼只有全面重建一途。美國這次金融風暴所曝露出來的問題顯示已不是修修補補就可以真正解決,即便一時穩住了腳步,如果沒有澈底改造,下次的危機恐怕會引發全面崩盤。較有遠見的政策歐巴馬提出了三大方向,全民健保,教育改革,潔淨動能
但是這三項政策只能算是中程計畫,真正長遠的計畫還得從長計議,這包括許多大都會的再造,大量修建大眾交通網,徹底改變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避開汽車文化,大宅院,垃圾消費品和肉食習性等不良習慣,至於教育改革不止於加強學生數理程度,而是要在新科技和創意產業方面重新爭取領導地位。當然美國應該知道許多方案都不可能關起門來自我進行,而必須和其他國家攜手合作,多元性的推動才能見效的。所以說任何保護主義或門羅主義的重現都將重傷世界經濟,造成嚴重的後果。
讓我們先檢討歐巴馬的救火行動,他編列巨額預算繼布希之後,不停挹注現金給AIGCitibankGMChrysler等公司,原是不得已的舉動,他也一再表明不願做這些企業的CEO,希望越早脫身越好,這種恣態在一向標榜資本主義,民營至上的美國當然可以理解,只是他如果認為提供現金穩住那些企業的腳步就算大功告成則是值得商議的。政府給了那麼多金援,而不進行金融控管制度改造,不執行限制高級主管薪資和分紅,不為汽車工業訂出明確替代動能的辦法,那將是非常短視的。儘管他比許多美國政界領袖對這次金融危機和汽車工業破產有較深觀察和追本溯源的企圖,但是他的政府前一陣子的表現,多少令人失望。譬如AIG和金融界在接受政府金援之後還大派紅利,等於當場被打了一個嘴吧,財政部主導的金管方案,竟是擴大聯邦儲備理事會(簡稱Fed)的許可權,被議員譏諷為替剛剛出了車禍的孩子再買一部頂級跑車。對於GM的未來完全放任新的董事長(但卻是公司的老員工)負責。總之,歐巴馬的經濟救援政策缺乏魄力和改革決心。
至於他提出的健保計畫雖然得到業界同意提供千億協助政府將4千多萬沒有保險的人納入健保,但對於美國醫療系統的改革,遏止無限上綱的醫療費用等問題則缺乏通盤計畫。清潔動能的想法到現在還是沒有大型具體方案,他的華裔能源部長朱熙中出身於學界,能否在華府政治圈內贏得支援還有待觀察,何況他並沒有得到歐巴馬的全權委任,還要受制於其他幕僚。美國在淨化燃煤,太陽能和風力發展方面已經落於中國之後,油電汽車(hybrid auto)也不及歐洲和日本,核能電力差於法國。看來美國能源發展還有許多追趕的工作。至於教育改革,我們只聽到如何提升學生數學和科學程度,卻不見全面課程修改,增強學習動機等根本變革,這對提升美國學生國際競爭能力恐怕效果有限。
2007年夏天開始顯現,2008年趨於嚴重,美國引發的金融風暴主要是因為華爾街投資銀行的種種大膽營運造成天文數字的虧損,而且產生骨牌效應,一發不可收拾,造成整個金融系統的信用危機,壞賬飆高,迫使美國政府出面挹注千億美元,防止全面潰堤。華爾街的風暴,經過專家評估整理出三大因素:
1美國政府拒絕規範房產次貨(sub-prime mortgages),讓商業銀行甚至投資銀行避開許多房屋貨款的規則,將審核貨款者的條件大為放寬,審核程式也只是虛應故事。促使許多買不起房子的或者信用不佳的人都能購買房產,也有鼓勵超價交易之嫌,讓許多人原本只能負擔二十萬房子去買了四十萬者,以此類推,結果造成房價大漲。自19962006,住屋房價以最大的20個城市為例,上漲了二倍,遠遠超過通貨膨脹和生產力成長。影響所及不僅造成“虛榮”現象,而且促使美國人大量消費,每戶都有三輛汽車而且年年換新,五部電視,三台電腦,許多隨用隨丟的垃圾商品(如塑膠用品、衣飾配件、廉價電器)充斥市場。
2第二項政策錯誤是美國政府因為意識型態的緣故不願涉入民營高階主管薪資酬勞的限制。華爾街帶頭逐漸發展出一種鼓勵短線操作,只看每季獲利或股票價格,給出天價酬金,但是以後盈利減退,股票跌降,主事者頂多離職(有時還拿大筆退職金),很少退回已入袋的巨大財富。這種制度只看短期成績,鼓勵不負責任的冒險動作,給人有機會發橫財,拿錢跑人,至於後遺症完全由投資大眾承擔。
3另一個錯誤是完全沒有控管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衍生性商品,在沒有任何監控之下,所謂“創意性”的金融商品大行其道。譬如將一些次級房貸轉換為“證券”(但又不受證管會控管)大量發行給世界許多金融機構,吸收數以千億美元的遊資,看起來有抵押(房產),有保險(AIG的保險)的“證券”竟是“金融殺手”,不但造成許多次貸基金破產,連帶使得正常公司債發行和銀行貸款幾乎完全停擺。
以上這三大因素基本上都得到大家共識,不會有太大爭議,但是它們只是闡述了金融風暴的現象,卻不能概括說明經濟大衰退,也就是說經濟大衰退背後許多因素還沒有能得到澄清。就以美國經濟分析家的看法,大致可分為兩大派:樂觀派認為美國經濟的基本面相當穩固,沒有什麼大缺陷,只要金融問題得到解決,不久就可復甦,股票照漲,GDP變為正數,消費指數上升,一切恢復正常。但是另有一派認為金融問題只是表面癥狀,不是病根。
美國的經濟問題不只是華爾街出了毛病,而是消費過頭,全國舉債,民間儲蓄率低於百分之一,政府赤字逐年增加,生產力下滑,國際貿易逆差幾十年來每況愈下,這些問題已經累積很久,到了20072008年更趨嚴重,所以這次經濟大衰退不是處理好銀行失衡,二大汽車公司改組,和政府出資做基礎建設刺激消費就可解決的。
美國研究日本經濟的專家理查、凱茲(Richard Katz)在他的一篇文章將日、美經濟問題做了一個比較。他認為美國當前的危機和日本最大的不同是日本經濟“十年停滯”牽涉的範圍遍及銀行結構,企業債務和利薄,儲蓄率過高,社會福利網不足等各方面,再加上政府最初反而緊縮銀根,太過遲疑財政救援政策,反觀美國銀行系統基本上是完整無缺的,企業包括製造業和服務業都還是正常運作,公司債僅占公司資產50%,而日本則是債務數倍於資產。其實他的分析最大的謬誤就在於他只以一些選擇性數字做分析,得到不夠深入的判斷。我們先不談日本問題(請看後章) 其實美國的缺失是舉國欠債,政府和民間都是靠借錢度日,而生產方面,服務業偏高,製造業除了農產(這也是為什麽美國那麽注重牛肉外銷)已經越來越萎縮,使得其經濟實力建築在空中樓閣,只是好看,沒有實質意義。譬如有人在Wells Fargo Bank工作十年, 主要任務是遍訪馬利蘭卅和波堤摩市的黑人社區,以高利貸款給許多沒有償還能力的人購買房產,然後將這些房貸轉讓給投資銀行。更惡劣的是銀行人員故意引導本可以符合一般房貸的黑人中產階級改為次貸,付較高的利息。他們甚至透過教堂或其他管道尋找客戶,有人就這樣不自覺地陷入高利貸的圈套,如果以$165,000美元貸款多付3%的利差,二十年下來便要多付10萬的利息。結果是愈窮的人愈多付費用和利息,造成很大比率的借貸者最終無法負擔債務,失去產權,有的甚至淪為無殼遊民,而這類受害者大部分都是少數民族(黑人或拉丁裔) 。當然這多出來的利息也都列入GDP的計算內了,成為「虛幻繁榮」的一部分。
美國引起的金融風暴和經濟大衰退,曝露出許多經濟問題和現象,我們歸納於下:
1.自從雷根擔任總統開始採取鬆綁法規(deregulation),講究從上而下的經濟政策(trickle-down economics)以來, 許多人深信政府是問題的所在,市場功能可以解決一切經濟問題。對於當時S & L(儲蓄銀行)的危機,政府提供了1,300億美元的金援,並且大量修改法規,放任金融界尋找自己的解救之道,幾乎將大蕭條年代建立的銀行分工制度和政府的監管機制一夕間廢除,種下後來投資銀行發行衍生商品(derivatives),將房貸和股票混為一談,放鬆貸款人資格和審核程式,終於導致次貸的危機爆發。
現在大家已經有了共識,金融界必須要有政府監管機制,不然人性的貪婪和自私會漫無限制的展現出來,短期贏利的花樣百出,然後主管和業務人員只以當前利潤為標準,結算分紅,不管日後是否真正有盈餘。譬如AIG在政府提供上千億的現金支援後,居然敢籍口合約條款繼續在2009年初發放1.65億獎金(後來大部分獎金被員工自動退回),而且準備在2009年底和2010年中旬再發放巨額紅利。這種違反邏輯和理性的作法,竟讓歐巴馬政府束手無策,讓人發現美國人的價值觀已經被扭曲到十分嚴重的地步。要反駁AIG的“依約辦事”的謬論,很簡單一句話: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AIG早已像Lehman Bros.破產了,那些依約要求分紅的員工早就失業,要去申請失業救濟金了,怎麼可能企求數以萬計的獎金呢?
2.西方包括日本有這麼多經濟學者和專家,包括任職於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財政部,各大名校,知名的研究機構和智庫(Rand Corp.Brookings Institution)者,在美國全國爭相消費,房價沒有理由的大漲特漲,貿易赤字愈趨嚴重的同時,居然沒有人預測金融風暴的來臨。根據經濟人雜誌的報導全世界只有耶魯大學的羅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 從房地產的漲價趨勢得到令人擔憂的結論,另外還有紐約大學的羅比尼教授(Nouriel Roubini)對股市過熱提出警告,還有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研究團隊也對經濟持續繁榮有所顧慮。但都是以房市和股市所作的分析,而沒有觸及美國社會的一些基本問題。就像梅道夫(多數媒體譯為馬道夫是不符原發音)案例(請看後章),二十多年來居然能夠製造許多假報表,而逃過政府稽查和會計系統的控管,造成650億的大騙局,顯示美國的金融控管,會計系統,企業管理都出了大問題,全都在貪婪和個人主義的潮流下被掩蓋。
3.在一個科技發展快速,國際交通頻繁,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意識型態和許多僵硬的政策已經跟不上時代,任何國家的思想維繫不能再靠過去幾個世紀發展出的學說和理論,必須隨時注入新的規則和創意政策,解脫任何不適合的枷鎖,調整方向和步調。否則不論是國家或企業很快會被超前或甚至淘汰。
所以我們如果還是陷於意識型態,東方和西方差異之爭而設限於陳舊的框架中已經是毫無意義。我們要重新評估所有的信仰和制度,共同尋求在科技快速進展的情況下,新的國際秩序和思想依據,保證全球向前演化的最佳途徑。
一個社會是需要某些基本信念做為安定的基礎,譬如美國倡導的自由、民主,但是在這些原則和理論基礎上如何具體實踐,則是另一回事。現時自由的意義已不再是倡言個人主義,對於生活方式選擇權的問題,而是在互動式越來越高的網際網路的狀況下,如何避免選擇性太多的迷惑和隱私權的保障。當前的美式民主就連美國許多有識之士都承認有許多缺陷和不足,但他們提出要維護它的理由是因為沒有一個比它更好的制度可以取代。這種消極性的態度已經不適於被效法,更積極的做法是各國應就自己的現有規章制度加以檢討、評估,朝向現代化的方向邁進。同時透過國際貿易,文化交流的方法相互觀摩和學習,有彈性的,開放性的企圖達到更有效率,更能反映大眾利益的政策和執行。我們不是建議美國放棄其基本國策,只是科技的進展和大環境的變遷已經不允許任何一個超級強權以宗教般的熱忱強行推銷意識型態,更不可偽善地打著政治旗號行掠奪資源之實的蠻橫行為。




本文載自 消逝中的美國霸權 (商訊文化出版/張光華著)


(clean energy),而且他已將之編入7,870億救援計畫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